風電基地的“家味”食堂:一碗粥,一碟面,皆是天涯共此時 |
|
|
|
|
在廣袤無垠的風電項目現場,鐵骨錚錚的塔筒直插云霄,銀亮的葉片在風中低語。這里,來自天南海北的風電人,如同一顆顆星辰,因共同的事業匯聚于此。我們常說“家文化”,于我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彌漫在項目生活區每一個角落的溫暖與默契,尤其是那座承載著眾人期盼的食堂,它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的“廚房”,用一日三餐的煙火氣,烹煮著異鄉人最眷戀的“家”的味道。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驅散基地的薄霧,食堂的燈火便已亮起。負責早餐的張師傅,操著一口略帶鄉音的普通話,一邊麻利地煮著米粥,一邊和早起的同事們打著招呼。“老王哥,今兒個還是老規矩,白粥配饅頭?”“小李,嘗嘗這個小米粥,咱們老家帶來的新米,養胃!”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粥,或是溫潤如玉的白粥,或是綿密香甜的雜糧粥,總能慰藉那些帶著些許疲憊醒來的胃。對于習慣了清晨一碗粥喚醒活力的南方同事來說,這無疑是最貼心的問候。他們捧著溫熱的粥碗,聽著窗設備的輕微嗡鳴,恍惚間,仿佛又回到了故鄉清晨的灶臺邊。 午餐時分,食堂的氛圍最為熱鬧。這里不僅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是不同口味碰撞、情感交流的平臺。我們來自五湖四海,飲食習慣南轅北轍。有人來自面食之鄉,頓頓離不開面條、饅頭、烙餅;有人則是“米飯族”,三餐不沾面,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為了照顧到每一位“家人”的口味,食堂的師傅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看那面食窗口,負責打面的劉師傅手藝精湛,揉、搟、切、煮,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勁道的手工面條,配上秘制的炸醬、酸甜的西紅柿雞蛋鹵,或是鮮美的牛肉湯,總能讓北方同事吃得心滿意足,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那是滿足的“幸福汗”。而另一邊的米飯窗口,大師傅們也毫不遜色。清香的大米蒸得恰到好處,松軟可口。葷素搭配的菜肴更是琳瑯滿目:紅燒排骨、香菇青菜……色彩豐富,香氣撲鼻。青海來的小邢師傅,特意在角落里備了一小碟自制的辣椒油和泡菜,那酸辣鮮香,瞬間點燃了其他老鄉的味蕾。 最讓人感動的是,食堂的“家味”不僅體現在菜品的豐富,更在于那份細致入微的關懷。當南方的同事們念叨著“想吃點家鄉的味道”時,食堂會適時推出米粉、河粉,搭配上特制的醬料;當北方的同事懷念起家里的饅頭時,剛出鍋的白饅頭、菜包子便會出現在餐桌上。有時,食堂還會根據節氣,比如冬至包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端午節煮一鍋米糕,讓大家在異鄉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 晚餐的傍晚,食堂依舊燈火通明。一天的工作結束,大家聚集在這里,卸下一身疲憊。一碗熱湯面,或是一碗香噴噴的米飯,配上幾道爽口的小菜,便是一天中最踏實的慰藉。有人會端著碗,走到熟悉的同事身邊,聊聊家常,說說趣事;有人則會和不常說話的同事,因為一道共同喜歡的菜而打開話匣子。在這里,沒有了辦公室的拘謹,沒有了項目上的壓力,只有食物的香氣和家人般的溫暖。 這座風電項目的食堂,容納了五湖四海的口味,更凝聚了風電人的心。它不僅僅是一個提供食物的場所,更是“家文化”的具體體現。它用一碗粥、一碟面,用日復一日的煙火氣,告訴每一個離家在外的風電人:在這里,我們不是孤單的個體,你我們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的胃,我們的心,都能在這里找到歸屬。 當夜幕降臨,食堂的燈光漸漸熄滅,但那份因美食而生的暖意,那份因“家”而凝聚的力量,卻會永遠留在每一位風電人的心中。明天,太陽照常升起,風電葉片依舊旋轉,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食堂里的“家味”,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為風電事業貢獻著光和熱,因為我們知道,無論身在何方,總有一碗熱飯,一份溫暖,在等待著我們回家。這,就是風電項目食堂的“家味”,也是我們風電人共同的“家文化”。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