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 |
|
|
|
|
“小顏,你來山里了。” 前幾日,因酒泉洪水河水庫項目開展安全蓄水鑒定檢查工作,我時不時會跑到施工現場拍照。同事見到我時,總會這樣親切地招呼一聲。他們的眼中帶著一種如同見到歸家親人般的期待與笑意,總讓我心頭一暖,猶如回到故土般的舒適與安然。 是啊,我又回到了山里。 車輪碾過熟悉的碎石路,窗外依舊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項目部旁那片小樹林依然倔強地挺立著,沒有先前般那樣綠了。 我曾是這里的“山里人”。還記得初來山里時,這里的生活于我,是一場需要適應的“磨礪”。宿舍是簡單的活動板房,讓人能夠真切地體會到何為“冬冷夏熱”。從宿舍到辦公室,不過兩分鐘。抬頭望去,便是施工現場。雖說四周環山,也算得上依山傍水,但是最初的荒寂感卻揮之不去。那時,我和同事下班之后最大的樂趣便是結伴去河道里撿石頭。在夕陽的余暉下,低頭尋覓著被河水沖刷得光滑圓潤的奇石,仿佛是單調環境中尋找詩意與慰藉的一種方式。 兩年的時間,我在紛繁的事務中一點點嘗試、摸索,試圖找到屬于自己的工作節奏。在這個過程中,我見證了一座水庫的崛起。我的鏡頭里,定格了每一位建設者最動人的模樣。 有在晨曦微光中,安全帽下凝視著測量儀器的專注而堅定的眼睛;有在烈日下,工人師傅古銅色臉龐上滾落的汗珠與那抹堅實的微笑;有在深夜的辦公室里,技術員們整理資料,眉宇間透著凝重的沉思與完成后的喜悅…… 還記得第一天搬出山里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滿是狂喜與不舍,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又覺得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新鮮。 我前往了一個新的項目。項目選址在酒泉周邊的一所被擱置的小學,與先前的水庫項目距離不過十分鐘的車程,卻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周圍是裊裊炊煙的村戶人家。一進學校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松樹,各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樹木環繞在四周,投下舒適的陰涼。風吹過時,樹木沙沙作響,不再是記憶中重型機械的轟鳴。項目上還來了許多新的同事,新鮮的面孔,活潑的氛圍,一切都散發著令人愉悅的生機。 由于新的項目屬于管道工程,施工現場距離項目部較遠。白日里,工程技術員一早就上工地了,院子里便安靜下來,各辦公室只剩下幾位同事。偌大的院子,常常是冷冷清清的,唯有風吹過那些陌生樹木的沙沙聲和偶爾落腳的幾只小鳥。 我總是覺得,熱鬧是他們的。然而,這種孤獨感似乎在立冬那天下午被打破了。恰好是周五,各辦公室同事前往食堂幫忙包餃子,我也是其中的一員。起初,我還有些生疏地捏著餃子皮,一位不太熟悉的同事看到后,主動走到我跟前,給我演示如何捏出飽滿的“元寶”餃子。她纖細的手指靈活地翻動,一個漂亮餃子便出來了。同事們也聊起了各自家鄉過冬的習俗,聊起工地的進展,聊起家里的趣聞。我不自覺地拿起了相機,拍下了這溫馨的瞬間。那一刻仿佛時光又回到了山里。 我似乎明白了,那份最初的“格格不入”,并非源于環境的改變,而是因為我尚未將根須扎進新的土壤。從“山里”到“山外”,不過十分鐘的車程,讓我感受到了生活不同的底色。不變的唯有四局建設者們的那份赤誠之心。 山里山外,皆是征途,亦皆是故鄉。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