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深處的光:是建設者的堅守 |
|
|
|
|
在層巒疊嶂的群山腹地,一座抽水蓄能電站正在悄然崛起。鮮為人知的是,電站的“心臟”藏在大地深處——那些縱橫交錯的隧洞,如同大地搏動的脈絡,綿延數(shù)公里,通向無邊的黑暗。而照亮這片幽暗天地的,除了施工設備大功率探照燈的強光,更有一抹抹靈動的移動光點。那是工人師傅們反光馬甲上的熒光條,是困厄環(huán)境中不滅的希望,是建設者們滾燙初心的具象化表達。 隧洞之內,從來不是坦途,每一步前行都伴隨著挑戰(zhàn)。剛踏入洞口,一股潮濕悶熱的氣流便裹挾著巖石粉塵與機械油污的復雜氣味撲面而來,嗆得人喉嚨發(fā)緊、呼吸不暢。“洞里通風條件有限,空氣流通慢,有時候一整天干下來,鼻孔、耳朵里全是黑灰,連咳出的痰都帶著塵粒。”老焊工王師傅抬手抹了把額頭的汗珠,安全帽下的臉頰被焊花熏得黝黑發(fā)亮,眼角的皺紋里還嵌著未洗凈的粉塵。他腳下的地面積著淺淺的水洼,那是巖層滲水與施工廢水的混合體,踩上去滋滋作響。反光馬甲的熒光條在昏暗的環(huán)境里輕輕晃動,“但活兒不能停。鋼筋得準時焊牢,焊縫必須飽滿無缺陷;襯砌模板得精準對位,差一公分都可能影響后續(xù)混凝土澆筑質量,甚至留下安全隱患。” 粉塵是隧洞施工中最頑固的“老對手”。盡管項目部配備了通風設備和防塵口罩、防護面罩等防護用品,但在爆破作業(yè)后、巖石開鑿過程中,細密的巖粉還是會無孔不入地鉆進衣領、黏在皮膚上,甚至鉆進防護裝備的縫隙里。年輕的質量員小王至今記得第一次進洞的場景:“當時剛爆破完不久,粉塵還沒完全散去,燈照過去能看見無數(shù)細小的顆粒在光柱里瘋狂飛舞,嗆得我直咳嗽,眼淚都忍不住往下掉,心里確實有點發(fā)怵。”可就在他猶豫的瞬間,轉頭看見幾位師傅正彎著腰有條不紊地接電纜,反光馬甲上的光在鋼架間鉆來鉆去,如同黑暗中跳動的星火。“師傅拍了拍我的肩膀說,肩上扛著工程順利完工的責任,沒什么好怕的。”從那以后,小王每次進洞都會下意識地盯著那些移動的光,心里的膽怯漸漸被使命感取代。 除了惡劣的空氣質量,無邊的黑暗與難耐的孤寂也是對建設者們的隱形考驗。隧洞深處信號很差,與外界的聯(lián)系只能依靠手里的對講機。耳邊只有機械運轉的持續(xù)轟鳴、鋼釬敲擊巖石的清脆脆響,單調而沉悶。唯一的“風景”,就是頭頂整齊排列的燈帶與彼此馬甲上的反光條。“看見那點光在動,就知道隊友在旁邊忙碌,心里就特別踏實。”混凝土工老張笑著說。他負責拌制和運輸砂漿,每次推著沉重的料車在隧洞里穿行,身后馬甲上的光便隨著步伐輕輕晃動,“就像在黑夜里互相打信號,不用說話,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默契。累的時候,看看身邊移動的光點,就覺得渾身又有了勁兒。” 如今再走進這座隧洞,腳下的路已經漸漸平整,取代了昔日的坑洼不平;巖壁經過初噴支護,變得規(guī)整而堅固;頭頂?shù)臒魩дR排列,將隧洞映照得明亮而有序。遠處偶爾傳來爆破的沉悶聲響,那是建設者們向更深層巖體進軍的號角。那些移動的反光馬甲依舊在忙碌:有的工人正拿著儀器調試設備,確保施工精度;有的彎腰檢查鋼筋間距,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有的在清理作業(yè)面,為下一道工序做準備。馬甲上的光掠過剛刻好的“安全優(yōu)質、精益求精”字樣,又鉆進更深的作業(yè)面,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明亮的軌跡。這光不算耀眼,卻足以驅散黑暗,把幽深的隧洞照得有了溫度。 或許沒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檔案里只有簡單的登記信息;他們或許沒說過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卻用默默的付出扛起了“地下工程”的千鈞重擔;他們或許平凡得如同隧洞里的一顆石子,卻在自己的崗位上綻放出不平凡的光彩。隧洞深處的那道光,是反光馬甲的熒光,是勞動者的榮光,更是四局建設者們?yōu)槟茉词聵I(yè)點亮的希望之光。這光芒穿越黑暗,照亮征程,也映照出建設者們不畏艱難、勇毅前行的奮斗底色。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