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十四五”發展譜新篇】大別山麓繪就“雙碳”新畫卷——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庫工程建設紀實 |
|
|
|
|
“荊楚秋深霜漸濃,層林盡染映云峰。”在鄂東大別山南麓的黃梅縣境內,一項承載著國家“十四五”能源戰略使命的重大工程正在加速推進——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電站,正以磅礴之勢書寫著能源建設的新篇章。作為電站主體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庫工程項目部始終錨定“高質量建設、高水平推進”目標,在質量管控、技術創新、安全防護、黨建引領四大領域精準發力,為這座華中地區重要的“綠色調節器”筑牢建設根基,以實際行動踐行“十四五”規劃的能源發展要求。 質量為基:匠心筑造百年工程 “水庫工程是電站的‘能量容器’,每一寸混凝土都關乎工程壽命,容不得絲毫馬虎。”項目部總工程師劉凡武的話,道出了全體建設者的質量共識。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紫云山電站主要永久性建筑物按Ⅰ級標準設計,對工程質量提出了嚴苛要求。 在紫云山地區復雜的地形條件下,項目建設者攻堅克難。今年4月2日,電站上水庫壩肩開挖工程圓滿完成,累計完成土石方開挖9.8萬立方米,標志著上水庫全面轉入壩基及趾板基礎開挖施工。5月12日,Y-③道路隧洞實現全線貫通,這條全長265.003米的隧洞打通了電站工程的“中梗阻”。9月11日,上水庫灌漿平洞順利完成,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專項施工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實現了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的貫通目標。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更是建設者的責任擔當。項目部從源頭構建全流程質量管控體系,建立“班組自檢、工序交接檢、項目部終檢”的三級驗收機制,將質量責任層層分解至每個崗位、每個環節,形成“人人有責、層層負責、環環相扣”的質量責任體系。在原材料管控方面,建立嚴格的進場檢驗制度,對水泥、鋼筋、砂石料等主要建材實行“雙驗收”制度,不僅核查供應商資質和產品合格證,還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抽樣檢驗,確保所有進場材料均符合設計標準。在施工過程管控中,采用全過程數字化監測技術,在大壩基礎、邊坡支護等關鍵部位布設數千個監測點,實時采集施工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 發現和整改質量隱患。同時,項目部定期開展質量培訓和技能比武活動,提升建設者的質量意識和操作技能,用匠心鑄就百年工程的堅實根基。 技術為翼:創新驅動高效建設 面對紫云山地區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水庫工程施工難題,項目部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讓科技成為工程推進的“硬核引擎”。作為電站輸水發電系統的重要配套,水庫工程需與洞內工程協同推進,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率,成為項目部攻關的重點。 高邊坡趾板施工是水庫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施工難度最大的工序之一。傳統施工方式中,物料轉運主要依靠人工推車,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施工人員在高邊坡區域作業面臨極大的安全風險,勞動強度也極大。為解決這一痛點,項目部工程部經過多次調研、設計、試驗,自主研發并應用了一種高邊坡趾板施工移動防護平臺,為施工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該移動防護平臺包括移動防護框,其底部安裝有施工卸裝機構,卸裝機構底部設置有移動架,移動架底部焊接的支撐座通過滑塊與定位座連接,定位座底部的移動軌道則為平臺提供了穩定靈活的移動路徑,軌道上開設的多組安裝孔可滿足不同施工場景下的固定需求,整體設計兼具穩定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款新型移動防護平臺相較傳統施工方式優勢顯著,實現效率與安全雙重提升,其不僅承載能力強勁,可一次性容納大量砂石泥土等施工物料,無需頻繁往返轉運,大幅減少物料運輸次數,還能借助氣缸等液壓裝置精準控制物料傾倒,快速將物料轉移至裝載機或自卸汽車,使物料周轉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10分鐘以內,讓轉運效率實現質的飛躍,同時徹底摒棄了施工人員依靠推車轉運物料的傳統模式,既省去繁重體力勞動、減少人員體力消耗、有效降低勞動強度,又避免了高邊坡區域推車作業可能引發的墜落、滑倒等安全風險。 安全為盾:織密生命防護網絡 “安全是超越一切的首要責任,是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的根本前提,更是對每一位建設者生命健康的最大敬畏。”這一理念已深深植根于項目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并轉化為日常的自覺行動。水庫工程施工涵蓋高邊坡開挖、大型起重吊裝、深基坑作業、爆破施工等多重高風險環節,安全管理壓力巨大。項目部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安全隱患,以“零事故”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精心構建起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立體化安全防護網絡。 針對山區施工面臨的特殊風險,如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項目部未雨綢繆,主動與黃梅縣五祖鎮消防大隊、應急管理部門聯動,定期組織開展貼近實戰的專項應急演練。通過模擬真實險情,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鍛煉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反應與協同處置能力,并通過“實戰復盤+情景講解”的方式,提升全體參建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項目部深刻認識到,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主要誘因,而后者更為關鍵。為此,他們大力培育特色安全文化,創新安全教育形式。除了常規的安全培訓、技術交底外,還積極開展“安全微黨課”“青年黨員講安全”“家屬安全寄語”等活動,將安全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互動學習中。利用項目部微信公眾號、工地宣傳欄等線上線下平臺,定期推送安全警示案例、普及安全知識,組織安全知識競賽和“隱患來找茬”等趣味活動,潛移默化中營造出“人人重視安全、人人參與安全、人人守護安全”的濃厚氛圍。 黨建為魂:紅色引領凝聚合力 “工程建設推進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發揮到哪里。”這不僅是項目部黨支部的工作要求,更是其在實踐中一以貫之的行動指南。黨支部堅持以“黨建+”模式為抓手,將紅色基因深度融入工程建設的血脈之中,為這項國之重器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力”。黨支部書記文國林在安全專題黨課上明確提出:“黨員要亮身份、曬承諾、強責任、幫重點,扛起工程建設的重任。” 項目部推行“黨建+安全”“黨建+生產”雙融合機制,設立“黨員安全生產責任區”“黨員技術攻關崗”,組織黨員在隱患排查、技術革新、搶工攻堅中當先鋒、作表率。在1號施工支洞貫通等關鍵節點,黨員突擊隊帶頭沖鋒在前,連續奮戰兩個月,確保節點任務提前完成。為凝聚團隊力量,黨支部依托“三會一課”開展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組織黨建交流活動和志愿服務,將參建各方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工程建設目標上來。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教模式,將安全生產、質量管控等內容納入黨員學習范疇,推動黨員帶頭踐行安全承諾、落實質量責任,實現了黨建與工程建設“1+1>2”的融合成效,讓黨徽在建設一線熠熠生輝。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庫工程項目部正以質量為立身之本,以技術為進步之翼,以安全為生存之盾,以黨建為力量之魂,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朝著既定的建設目標奮勇前行。這座預計于2029年全面投產運行的“超級充電寶”,屆時將發揮其巨大的調峰、填谷、儲能、調頻、調相和緊急事故備用等功能,年設計發電量約15.6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65萬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70萬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也將大幅降低,將為優化華中地區能源結構、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提供強勁而可靠的綠色支撐。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電站水庫工程項目部的全體建設者,將繼續保持昂揚的斗志和攻堅克難的銳氣,在服務國家“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能源發展的宏偉征程中,不斷續寫新的輝煌篇章,讓源自紫云山的綠色能源之光,更加璀璨地照亮荊楚大地,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貢獻磅礴力量。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