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十四五” 發展譜新篇】南渡江畔的時光印記 |
|
|
|
|
九月的瓊州,椰風裹著江水的濕潤撲面而來。當我第一次踏上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的土地,南渡江正泛著粼粼波光,江畔那片忙碌的工地,就是我接下來要扎根的地方——海口市南渡江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這是一項扛著供水保障、防洪安瀾、生態修復重任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從初見到如今相伴數月,我看著它從藍圖里的線條,一點點變成矗立在江畔的堅實建筑,每一寸進展里,都藏著建設者的汗水與溫情。 攻堅路上的那些暖心事 剛到工地時,我總愛沿著江堤走走,看工人們在晨曦里開始一天的忙碌。南渡江的汛期像個“脾氣不定的老友”,老壩防滲的難題更是壓了多年,加上熱帶天氣一熱起來,地面都能曬得燙腳,可沒人抱怨過一句。項目團隊總說“要啃就啃硬骨頭”,那些看似棘手的難題,就在大家的群策群力里,慢慢有了破解的辦法。 施工導流是最先要闖的關,為了讓戧堤安全推進,項目部想了“雙保險”——既要預報預防坍塌,又要主動誘導控制。抽排水設備密密麻麻排在江邊,還有師傅24小時輪班盯著老壩的滲漏點。有天凌晨我起夜,看到監測組的老張還蹲在江邊,手里的儀器屏幕亮著微光,他說“多瞅一眼,心里就多份踏實”。后來聽技術組的人說,為了解決老壩防滲,他們連續半個月泡在現場監測數據,連飯都常在基坑邊對付;之前預應力空心方樁試樁斷了,大家連夜召集設計、施工、監理一起商量,最后改成素混凝土灌注樁復合地基,才算把心放進了肚子里。 基坑攔河閘梁施工時,“預制+現澆”的法子讓我開了眼。原本要在高空搭滿腳手架,現在預制部分在地面就能做好,工人們不用總懸在半空,質量也更有保障。我見過鋼筋班組的師傅們干活,298噸鋼筋,每一根都要精準對接,誤差得控制在毫米級,他們拿著尺子量了又量,嘴里還念叨著“差一點都不行”。1#-13#啟閉機房建到34.5米高程時,焊接師傅們戴著面罩,火花在陽光下濺起,焊出來的縫平整得像用尺子畫的。 到2024年底,工程已經完成了93%,攔河閘、左右岸連接段都用上了。想起剛來時,臨建23天就建好,842根振沖碎石樁18天打完,一期圍堰19天合攏還填了20萬方土,一期基坑排水只用15天,二期圍堰合龍更是讓總工期提前了近半年。這些數字背后,是多少個日夜的堅守啊。而且質量也沒落下,“三檢制”執行得嚴嚴實實,375個單元工程、893個單元工程驗收合格,2個單位工程、9個分部工程全是優良等級。2024年6月17日那天,上游護坡、基礎開挖拆除等9個分部,還有一期改造、右岸副壩2個單位工程順利驗收,看著檔案柜里整齊的資料,我知道,這“百年工程”的底子,是真的扎得穩。 青春里的創新與擔當 工地里最有活力的,要數那支平均年齡26歲的青年突擊隊。38個年輕人,眼里滿是對水電事業的熱愛,不管是急活還是難活,他們總搶在前面。項目部用黨建帶團建,經常組織技術交流、技能培訓,還有“導師帶徒”,老工人把經驗手把手教給年輕人,現在已經有15個小伙子拿到了資料員證、安全員證,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專業人才。 “陳晨程青年創新工作室”是他們的“智囊團”,好幾個QC小組圍著攔河閘、圍堰琢磨技術。夏天天熱,混凝土養護容易出問題,他們就想了個法子——又蓋又灑水,還讓水一直流著,這樣水分不浪費,修復成本也降了不少。之前圍堰水下施工難,他們借鑒別的工程經驗,用了模袋混凝土護坡,又快又結實,還抗得住汛期,后來這工藝還成了青海省的省級工法,別提多驕傲了。 現在項目已經有4項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還有2項省級工法、1項企業級工法、1項行業級工法。《提高閘墩外觀質量合格率》拿了特等獎,團隊還得了中國職工技術協會的QC成果證書、青海省質量信得過班組第二名、海南省水務廳的勞動競賽一等獎。看著他們寫的20篇論文、6個QC課題、10條合理化建議,還有2個五小活動成果,我總覺得,這些年輕人就像南渡江的浪花,有沖勁,也有智慧。 安全上他們也不含糊。老壩拆除、深基坑、起重吊裝都是高風險活,項目部把工地分成6個責任區,每個區都讓青年突擊隊員負責,就像給工程上了“安全鎖”。每天開現場碰頭會,每周每月開安全例會,還經常搞綜合檢查,2024年查了58次,266個隱患全改好了。我還參加過5次安全培訓和消防演練,167個人一起學知識、練技能,現在工地上不管是誰,都能說幾句安全常識,“人人講安全,事事為安全”的氛圍,早就融在日常里了。2024年項目通過海南省水利建設工程安全文明工地評審,這是對大家最好的肯定。 江水與綠意的和諧共生 “建工程不能忘了護環境”,這是項目部常說的話。從我來的那天起,就沒見過工地里塵土飛揚、污水亂流的樣子。噪聲大的地方,都裝了聲屏障,拌和站旁邊還放了噪聲監測器和警示牌,用的設備也都是低噪聲的,生怕吵到周邊村民。有次我跟隔壁村的阿婆聊天,她說“施工這么久,沒怎么影響我們睡覺,你們想得真周到”。 揚塵治理也做得細。工地周圍圍了圍擋,還裝了噴淋系統,到點就自動灑水,空氣里總是清清爽爽的。運輸渣土的車,都蓋得嚴嚴實實,出門前還得在沖洗池里把輪子洗干凈。老壩拆除的時候,用的是濕法作業,取土場旁邊挖了截排水溝和沉砂池,水土一點都沒流失。 水污染防治更是半點不馬虎。放油料、化學溶劑的罐子,都用了耐腐蝕的材料,就怕漏了污染地下水。圍堰邊上的水域和取水口,都攔了防污屏,不讓懸浮物進去。右岸和取土場那邊,挖了排水溝,還建了儲漿池和二級沉淀池,生產污水處理達標了,要么排放,要么用來灑水降塵,一點都不浪費。晚上施工用的是LED低光污染燈,電焊的強光也加了防眩光罩,還規定了施工時間,就是不想打擾村民休息。 施工剩下的碎石、土石方,也沒浪費,都用來回填或者鋪路了。項目部連續三年往南渡江里放魚,海南長臀鮠、倒刺鲃這些本地魚,一共放了60萬尾。還建了380米的生態魚道,讓魚兒能順利洄游。去年春天,大家還一起在江邊種樹,沿著大壩巡查生態情況,看著江水清清,岸邊椰樹綠油油的,我總覺得,這工程不只是建了一座大壩,更是守護了這片綠水青山。 現在龍塘大壩已經到了收尾階段,閘頂的永久交通道路修好了,啟閉機房的裝修也完成了,“騰飛之翼”的造型立在江邊,特別好看。這座大壩,不只是鋼筋水泥堆起來的建筑,更是裝滿了匠心、智慧和希望的民生工程。等到竣工那天,它會像一位守護者,用江水滋潤椰城,護著這方土地平安。而我這段在南渡江畔的時光,也會成為最珍貴的記憶,見證著“水利興邦”的故事,在瓊州大地上慢慢書寫。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