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生了 |
|
|
|
|
我是一塊曾經飽受淚水浸泡的田。生于江西樂平,長在建節(jié)水畔。千百年來,我與萬畝同伴,在樂安河的滋養(yǎng)與暴虐間浮沉——春日,農人在我們身上播種希望;盛夏,暴雨與洪流卻總將我們化為汪洋,即將成熟的稻禾在濁淚中倒下、腐爛。我們被喚作“水窩子”、“澇洼地”,豐收,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轉機,始于樂平水利樞紐藍圖的展開。一群帶著測繪儀、圖紙與鋼鐵機械的建設者,踏著泥濘而來。他們輕柔地拂去我的淚水,許下莊重的承諾:“別怕,我們要讓你從此告別洪澇,成為一塊旱澇保收的、幸福的田。” 于是,我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桐坡葉家抬田區(qū)”。一場根治水患、重塑家園的“土地復興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一場精密如繡花的“土地重塑術” 我從未想過,土地也能像繡花一樣,被如此精細地分層、剝離、抬升、重塑。 建設者們告訴我,抬田不是簡單地把土堆高,而是一門系統(tǒng)科學。我的“新生”,從一場精密的手術開始: 第一步,是保存元氣的耕作土剝離。他們像最細致的外科醫(yī)生,先用GPS和全站儀為我“定位劃線”,再用推土機和挖掘機,小心翼翼地將我身上那層厚約25公分的“皮膚”——富含養(yǎng)分的耕作土層——完整剝離。這層土,是莊稼的命根,他們視若珍寶,將其分區(qū)堆放,蓋上“兩布一膜”的環(huán)保布,周圍還挖好排水溝,嚴防養(yǎng)分流失。他們說:“這是你未來的‘元氣’,一點都不能浪費。” 第二步,是強筋健骨的基礎料與保水層填筑。我的“新身高”是靠一層層堅實的“骨架”撐起來的。來自銅山村的風化料和韓家土料場的黏土,通過嚴格篩選和碾壓試驗,以每層不超過試驗確定的厚度,被自卸車運來,推土機攤平,羊足碾和振動碾反復碾壓。壓實度≥0.96——這個數(shù)字,是建設者們用灌砂法一遍遍檢測出來的承諾,確保我的新地基堅實穩(wěn)固,百年不陷。特別是那層35公分厚的黏土保水層,如同為我穿上了一件“防水衣”,鎖住水分,確保未來的稻谷飲水無憂。 第三步,是疏通血脈的田間工程配套。骨架有了,血脈更要暢通。建設者們?yōu)槲抑亟恕懊氀芟到y(tǒng)”——縱橫交錯的斗溝、農溝負責排水,灌溉渠負責引水;田埂被重新夯實,頂寬0.4米,底寬0.7米,堅實而規(guī)整;4米寬的機耕道和2.5米寬的生產路泥結石路面,讓未來的農耕機械能暢通無阻。斗門、農門、涵管這些“關節(jié)”被精準預埋,確保水系統(tǒng)調度自如。 一份寫入大地的“品質承諾書” 如果說技術是骨架,那么質量就是靈魂。建設者們對我的承諾,不是口頭說說,而是寫入了每一寸土壤、每一方混凝土里。 他們有一套“鐵律”般的質保體系。從設計文件復核,到“三檢制”的嚴格執(zhí)行,質量問題無處遁形。我親眼看見,質檢員王子豪拿著檢測儀器,一遍遍測量填筑厚度;測量員丁斌扛著設備,反復核驗我的標高和平整度。每一層土料回填,都必須經過監(jiān)理驗收合格,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他們說:“單元工程優(yōu)良率必須達到85%以上,我們要爭創(chuàng)的是贛鄱杯,是大禹獎!” 他們有一群“精益求精”的QC衛(wèi)士。為了解決保水層填筑可能出現(xiàn)的面層開裂、平整度不足等問題,項目部成立了QC小組。他們用PDCA循環(huán),像偵探一樣分析因果,通過優(yōu)化攤鋪工藝、引入平地機精細整平、嚴格控制含水率,硬是將合格率提升到了90%以上。對于堤防粘土墻的填筑,他們同樣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確保邊坡比、搭接厚度無一差錯。質量,在這里不是冰冷的數(shù)字,是流淌在建設者血液里的執(zhí)著。 他們用數(shù)據(jù)說話,讓成果證明。最后一方耕作土,按照設計標高(不低于27.2米)被GR180平地機精細整平,當我身上重新披上那層珍貴的“肌膚”,我知道,我重生了。而最好的證明,就是那沉甸甸的稻穗——據(jù)悉,在我重生后的第一個晚稻季,平均畝產就高達1280斤,產量恢復到了工程前的95%!這不僅是產量的恢復,更是對我“身體健康”狀況最有力的背書。老百姓看著金黃的稻田,終于打消了“抬田會破壞耕地”的顧慮,這顆“定心丸”,是建設者們用最高的質量標準為我熔鑄的。 一首貫穿始終的“生命護航曲” 在我的“重生”之旅中,轟鳴的機械、穿梭的車輛、高大的邊坡,無不潛藏著風險。但建設者們將“安全”二字,譜成了一首貫穿始終的護航曲。 他們是“細節(jié)的守護者”。進入施工現(xiàn)場,人人都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工區(qū)長車譜慶和安全負責人張鴻全的眼睛,時刻掃視著每一個角落。臨時用電采用TN-S系統(tǒng),三級配電三級保護,“一機一閘一漏保”是鐵律。深坑邊、道路旁,標準化的防護欄牢牢守護。灑水車和霧炮機不停歇地工作,抑制揚塵,守護著這片土地的藍天。 他們是“交通的指揮官”。土料運輸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從國省道進入施工便道的路口,限速牌、爆閃燈、安全錐、水馬、路欄、交通導向牌層層布設,宛如一道安全屏障。安全員們協(xié)助指揮交通,確保每一輛重載自卸車都能平安進出。他們甚至在不影響行洪的非汛期,增建漫水橋,優(yōu)化鋼便橋位置,不僅縮短了運距,提升了效率,更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降低了安全風險。 他們是“文明的踐行者”。施工現(xiàn)場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五牌一圖清晰醒目,圍擋彩鋼板整齊劃一,洗車槽確保車輛凈身上路。他們的生活區(qū)、辦公區(qū)整潔有序,垃圾分類處理。這種對環(huán)境的尊重,對秩序的維護,本身就是對安全最深層次的理解——一個文明、有序的工地,必然是一個安全的工地。 正是在這套嚴密的安全組織措施和無處不在的安全文化護航下,我的“抬升手術”得以平穩(wěn)、順利地進行,未發(fā)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 “我”重生了,而他們是我的造夢人 如今,我靜靜地躺在27.2米的高程上,沐浴著陽光。我的身軀,由剝離又回填的耕作土、層層碾壓的基礎料和保水層黏土構成,比過去更加堅實、更耐澇旱。我的血脈,由嶄新的溝渠路涵連通,比以往更加通暢。 秋風吹過,稻浪依舊翻滾,仿佛一切未曾改變。但我知道,一切都已不同。我不再是那塊即將沉沒的洼地,我獲得了新生。 據(jù)統(tǒng)計,通過樂平水利樞紐的抬田工程,我們1萬多畝耕地被保護下來,還新增了1800畝;5萬多鄉(xiāng)親無需遠離故土,602萬平方米的房屋得以留存。這不僅是土地的勝利,更是家園的守護。 我是一塊重生的田。我的新生,源于國家戰(zhàn)略的遠見,離不開“托管試種”的模式創(chuàng)新,但最不可或缺的,是那群四局的建設者。是他們,以精湛技術為我重塑筋骨,以極致質量為我注入靈魂,以萬全安全為我全程護航。他們,是我的造夢人。 而我,將用未來年年歲歲的稻花飄香和谷粒滿倉,來銘記和訴說這段關于守護、關于新生、關于奮斗的傳奇。 |
|
|
|
| 【打印】 【關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