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十四五” 發展譜新篇】風從天山來 |
|
|
|
|
風,從天山來,掠過戈壁,掠過草原,掠過一座座銀白色的塔筒,像一支無形的筆,在廣袤的大地上寫下詩行。 這不是自然的風,這是時代的脈動,是“十四五”期間,新疆分公司以鋼鐵為弦、以創新為譜,奏響的一曲綠色交響。 風起:戰略落子,布局邊疆 時間回溯到2013年4月,當第一聲錘響在達坂城戈壁回蕩,新疆分公司在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破土動工。利用原新疆天山鍋爐廠廠房設備,盤活閑置資產,形成了新的能源裝備制造能力。同年9月,分公司就具備了生產能力,首戰便承接了中電投新疆達坂城風電一期、哈密淖毛湖等項目。 “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疆分公司再次把“戰略地圖”鋪開——烏魯木齊機關統籌,吐魯番、塔城雙基地聯動,一條“一核兩翼”的產業走廊橫貫天山南北。2021年7月,吐魯番基地在陣陣鞭炮聲中正式投產,基地5條生產線有序運轉;與此同時,塔城基地也在加速建設,這個距離巴克圖口岸僅2公里的制造基地,廠房面積23600平方米,布置了6條現代化生產線。 這不是簡單的“建廠”,而是面向未來的戰略落子。五年間,兩大基地累計完成風電塔筒制造超960套,鋼結構工程量達37萬噸,業務足跡遍布天山南北,構建起輻射全疆的供應網絡,真正實現了“立足新疆、服務全國、走向海外”的戰略愿景。 風勁:技術攻堅,創新引領發展 風能,是新疆最慷慨的饋贈,也是最需要技術實力去駕馭的自然之力。“十四五”期間,新疆分公司將“創新”刻入發展基因。 2024年,木壘東新新能源項目作為分公司承接的首個分片式塔架項目,如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與常規塔筒截然不同的結構設計,分公司技術團隊迎難而上,從零開始摸索工藝路徑,成功攻克了環向法蘭組拼、豎向法蘭焊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填補了分公司在分片式塔架制造領域的空白,為后續同類項目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與技術儲備。 同年,吐魯番基地承接新疆首個直徑超過6米的單機容量達10兆瓦的非分片式風電塔筒項目——廣東能源托克遜縣100萬千瓦風電項目塔筒制造,展現出分公司在重型裝備制造方面的技術實力。在與金風科技、東方電氣等行業領先企業的深度合作中,分公司還參與了多個大兆瓦級風電項目的塔筒制造,不斷提升“四局裝備”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力。 五年間,分公司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投入,累計取得國家專利授權三十余項,榮獲多項QC成果獎項,完成了系列科研立項。這些技術積累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尤為可貴的是,技術團隊將論文寫在了戈壁灘上:針對新疆冬季極端低溫,他們完善預熱工藝;面對夏季高溫挑戰,他們優化涂裝環境;為應對風沙考驗,他們改進生產防護……越是復雜的自然環境,越需要嚴謹的技術保障。新疆分公司用扎實的工藝和可靠的產品向市場證明:我們可以讓風能轉化為穩定可持續的綠色電力。 環境越極端,標準越嚴苛。新疆分公司用“鋼鐵的溫柔”告訴每一陣風:你可以狂野,但我必須可靠。 風和:管理升溫,數字背后有人心 如果說精度是骨骼,溫度就是血液。“十四五”期間,分公司把“一利五率”“一增一穩四提升”寫進年度計劃,更寫進每一位員工的日常。 機關“瘦身”,管理下沉。烏魯木齊機關編制壓縮45%,推動管理力量前移,讓技術、質量、安全、采購等崗位人員與一線生產者并肩而立。許多過去需要多層流轉、反復溝通的問題,如今在現場便能定奪決斷。“事不隔夜、馬上就辦” 的作風,已成為基地上下聯動、高效協同的生動注腳。 成本“瘦身”,向精細管理要效益。精打細算的汗水,在2025年凝成了沉甸甸的果實。分公司成本管控精準發力,于兩大關鍵環節實現突破。防腐施工單價實現有效降低,在中國電建托克遜縣100萬千瓦風電項目、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塔城市國家電投二期等6個項目中全面推行,可實現節約成本逾230萬元;運輸分包通過智慧談判有效壓降,在金風塔城地區托里縣80萬項目標段三、華電新疆博州溫泉縣500兆瓦風電項目等4個項目中單套費用顯著下降,可實現節約成本約250萬元。近五百萬元的效益,非紙上數字,而是“降本增效”戰略落在實處的鏗鏘回響。 更有溫度的,是考勤表上的每一個名字。2022年盛夏,吐魯番地表70℃,車間里焊花飛濺。工會把西瓜、綠豆湯、藿香正氣水送到工位;2023年冬,塔城風雪呼嘯,無論加班到多晚,基地食堂的燈總會為員工們亮著,鍋里始終留著熱乎的抓飯和奶茶。一位剛下晚班的老師傅搓著手說:“天是冷的,飯是熱的,心是暖的。這就跟家一樣。” “我們制造的不僅是鋼鐵產品,更是員工們的未來”,五年來,分公司積極拓展就業崗位,大力培養本地人才,員工收入穩步增長。“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踐行,正點亮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前行之路。 風涌:出海揚帆,從天山到草原 從天山到草原,新疆分公司將中國的“綠色風能”吹向了廣闊的中亞市場。2021年,分公司承建的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全容量投運,中亞最大風電場拔地而起;2023年,哈薩克斯坦謝列克60兆瓦風電場項目作為“中哈產能合作典范工程”和“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獲中國電建優質工程獎;作為哈薩克斯坦單機容量最大、一次建成規模最大的風電工程,赫羅姆陶項目一舉刷新了該國風電領域的紀錄。2025年9月,該項目全容量并網,每年將貢獻約2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有力緩解南部地區電力短缺,優化能源結構,相較燃煤,年均減排二氧化碳約16萬噸,為哈薩克斯坦的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出口的不只是塔筒,更是標準。2024年,分公司同時取得ISO-3834國際焊接體系、EN1090歐盟鋼結構雙認證,成為中亞業主眼中的“中國名片”。“以前是我們找訂單,現在是訂單找我們。”塔城基地項目經理說到。 風,沒有國界,但技術有歸屬。新疆分公司用五年時間,將“四局裝備”刻入了中亞多國的風場名錄。 風望:青山不老,奮斗不止 “十四五”即將收官,烏魯木齊辦公區的規劃圖上,一個個新標注的坐標熠熠生輝。這些坐標背后,是新疆分公司全體員工在戈壁灘上度過的日夜,是與風共舞的歲月,是把青春獻給綠色能源事業的執著。 有人問:“風總有停的時候,你們靠什么?”分公司總經理指著遠處一排排轉動的風機說:“風會停,但風不會消失。只要地球轉動,風就會再來。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次風起時,都能張開翅膀。” 于是,我們看到——戈壁夜空,焊花像星辰一樣綻放;天山腳下,塔筒像銀色胡楊一樣生長;草原盡頭,風機像駿馬一樣奔騰。這些鋼鐵巨人不僅承載著綠色能源的希望,更鐫刻著新疆分公司的奮斗印記。 風從天山來,帶著鋼鐵的溫度,帶著匠心的刻度,帶著一代代四局人的心跳。“十四五”的篇章即將合上,但風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新疆分公司將繼續馭風為楫,執鋼為筆,書寫裝備制造的新傳奇。 讓我們把耳朵貼向大地——聽,下一陣風,正掠過天山,呼嘯而來。那是夢想的聲音,是奮斗的節拍,是一個綠色新時代最動人的序曲。 |
|
|
|
| 【打印】 【關閉】 |


